后疫情时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规划(2020版)


  • 2020
  • 06/23
  • 13:16
  • 教学动态

  • 浏览量

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尤其是在医护人员、社会各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的努力下,国内疫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此次疫情中,物联网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基于网络摄像头+运营商的5G线路+云厂商构建的火神山、雷神山基建实时直播、远程会诊、人脸识别体温检测一体机、NB-IOT的智能门磁、无人机巡逻等等。在后疫情时代,物联网技术将会大大助力企业的复工复产,在社交距离控制、人工监控、安全保障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专业发展方向

面对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型变化、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以及电子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传统基础上积极改造升级,突出专业的物联网、物联网平台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化电子设备特色,着重对物联网、物联网平台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化电子产品与应用系统开发、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基础知识与前沿技术、理论方法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培养社会紧缺的物联网、物联网平台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化电子产品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

围绕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在科学研究方面重点开展物联网以及物联网平台下的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应用和基础研究,包括物联网相关产品和系统的研发、物联网平台下的智能网联汽车信息感知、移动互联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机制、网络互联方法、物联网体系结构、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物联网寻址及安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流量识别与控制、可信网络环境构造等。

二、专业发展特色

专业秉承三亚学院“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育人理念和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了“一个理念、两个宗旨、三个功能、四个目标”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一个理念”是:“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行业”的育人理念。“两个宗旨”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为宗旨。“三个功能”是:使实验室成为一个具有实践教学功能、科学研究功能、学生技能培训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平台。“四个目标”是:实验教学要达到知识传播、功能培养、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的目的。

本专业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3+3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外实践创新、学科竞赛以及科学研究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目前专业已经与海南省智宇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黄埔军械厂三亚分厂、中国移动海南公司三亚分公司、广州粤嵌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及广州诚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应用性创新人才。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的方法培养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竞赛以及创新创业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全国以及海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比赛、挑战杯比赛、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

近年来,专业大力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支持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设训练项目梯队,扩大大学生参与覆盖面,促进学生尽早地进入学术科研领域。我院一直积极响应学校号召,鼓励师生立足学科加强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几年共获批全国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7项和海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6项。在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编制与公布的《三亚市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成果精选》中,我院有7项科技成果入选。

三、专业发展目标

通过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师资培训以及人才引起等一系列举措,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为特色鲜明、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四、专业发展措施

1.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本专业在实验课程设置上突出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物联网平台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化电子科学中的交叉和融合的特色,强调基础厚,专业通,知识面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上既具备基础电子电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又具备物联网和智能化电子技术等综合业务能力,注重创造性思维及系统思维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开放合作,深化“中心+基地”培养模式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采用“校内实践教育+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模式,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和科教结合,深化“中心+基地”的教育模式。推进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实训实习基地等的建设,强化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顶岗实习前的基础训练,使实验教学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形成物联网、物联网平台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化电子人才从校园至企业的无缝对接。

3.强化改革,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1)改革创新人才模式

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借助“校内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教育模式,采取“3 + 1”的培养模式,即前三学年进行本科课程学习,第四学年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习的方式,以“班主任+校内专业导师+校外实践导师”的导师制管理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校内科研项目和校外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中去,亲身感受和接触一线工作,深入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施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强化软硬件建设,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本科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实行校内校外联合培养人才计划,选择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资深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

(3)优化加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现有的专业基础实验主要由专业课内实验构成,由于实验课时配置少,相应的实验内容、实验设备也较为简单,综合性不强。在已有教改成果的基础上,计划通过更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4)完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近几年,随着学生创新实践的不断扩大与深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也不断发展壮大。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不断探索、改进实验室的开放途径与模式,学生可以研究自己拟定的课题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查找和阅读文献资料,根据实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研究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5). 深度合作,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教学与科研、生产实习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从而建立起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通过搭建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构建教学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了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CONTENT END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联系电话:0898-88386781
  •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学院(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三亚学院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学院(理工学院)官方抖音号

    • 三亚学院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学院微信公众号

    • 三亚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